当前位置:首页 > 详情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交流合作 > 交流合作

Dieci anni istruzione in Cina:La riforma e lo sviluppo di istruzione

来源: 时间:2022年10月21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会⑮介绍从数据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刘乐/摄)

续梅:

  各位嘉宾、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举行的是“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的第15场新闻发布会。主题是“数说教育十年”,欢迎各位参加。

2022-09-27 10:00:25

教育部新闻办主任、新闻发言人续梅主持发布会。(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张珏瑛/摄)

续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召开全国教育大会,印发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开启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历史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2-09-27 10:01:07

续梅:

  新时代这十年,是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的十年,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的十年,是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深化的十年,是教育公平和质量全面提升的十年,是教育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的十年。我们大家都是这十年教育发展变化的亲历者、见证者,也是这非凡十年的推动者、受益者,相信各位对此都有深切的体会和感触。

2022-09-27 10:02:47

续梅:

  今天是“教育这十年”这一系列活动的最后一场新闻发布会。前面14场都是分领域分主题来介绍,本场我们将主要从数据的角度,用数据说话,从数据看变化,从数据看发展,从数据看成就,向各位回顾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有关情况。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嘉宾有: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刘昌亚司长,财务司郭鹏司长,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雷朝滋司长。本场专家是记者朋友都非常熟悉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知名专家瞿振元先生。
  下面,在嘉宾介绍相关内容之前,我们还是先播放一个视频短片,一起简要回顾教育走过的这十年。
  (播放短片)
2022-09-27 10:03:17

续梅:

  下面,首先请刘昌亚司长介绍十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情况。
2022-09-27 10:07:00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介绍“数说教育这十年•教育改革发展情况”。(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张珏瑛/摄)

刘昌亚: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数据记录历史,数据见证成就。从数据看“教育这十年”,我国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

2022-09-27 10:07:37

刘昌亚:

  第一,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十年来,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升。

  2021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在校生2.91亿人;与2012年相比,学校增加6300余所,在校生增加了2800余万人。

2022-09-27 10:08:34

刘昌亚:

  全国共有幼儿园29.5万所,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805.2万人,毛入园率达到了88.1%,十年提高了23.6个百分点,实现基本普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7万所,在校生1.6亿人。2012年到2021年,全国小学的净入学率从99.85%提升到了99.9%以上,初中的毛入学率始终保持在100%以上,已实现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学校2.2万所,在校生3976.4万人,毛入学率达到91.4%,十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学校3012所,在学总规模4430万人,十年增加1100余万人,毛入学率达到57.8%,十年提高了27.8个百分点,翻了近一倍。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其中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实现了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

2022-09-27 10:09:35

刘昌亚:

  2021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10.9年,相当于高中二年级的水平,比2012年增加了1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是24.9%,比2012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全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国民素质不断得到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撑,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2022-09-27 10:10:26

刘昌亚:

  第二,教育公平取得新成效。
  十年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基础上,全国2895个县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为又一个新的里程碑;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对“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全覆盖,十年累计资助学生近13亿人次,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还有许多惠民政策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公平,从数据中也可以看出明显的变化。
2022-09-27 10:11:48

刘昌亚:

  普惠性幼儿园更多了。2021年全国共有普惠性幼儿园24.5万所,占幼儿园总量的83%。普惠园中一半是公办园,有12.8万所,比2012年增加了7.2万所。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达到87.8%,比2016年提高了20.5个百分点。
  在流入地上学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更多了。实施“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2021年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总规模达到1372.4万人,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服务的比例达到了90.9%。
  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机会更多了。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30万以上人口县均设有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共有在校生92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54.1万人,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了95%以上。
2022-09-27 10:12:57

刘昌亚:

  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孩子上好大学的机会更多了。实施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每年从全国招生计划增量中专门安排部分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和考生大省招生。通过国家农村和脱贫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录取到重点高校的人数累计已经达到95万人。
  农村地区的孩子营养状况改善了,个头更高了。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12.38万所,受益的学生达到3.5亿人次。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地区男、女生平均身高比2012年分别增长了4.2cm和4.1cm,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认为“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一项了不起的计划。” 
2022-09-27 10:13:57

刘昌亚:

  第三,教育质量实现新提升。
  十年来,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助力人人出彩、人才成才。
2022-09-27 10:14:29

刘昌亚:

  义务教育音体美劳等课程建设明显加强。2021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艺术和劳动技术课程教师分别达到67.4万人、83万人和10.9万人,相较十年前,分别增长了55.4%、52.3%和18.3%。全国95%的学校能保障学生在校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近87%的学生在中小学接受了艺术教育。建立96个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示范带动各地中小学蓬勃开展劳动教育,实现每周不少于1课时的要求。
  基础教育大班额问题有效破解。2021年义务教育大班额基本消除。十年来,小学大班额比例从14%降至0.7%,初中从28.3%降至0.7%。普通高中大班额比例大幅下降,从47.8%降至4.8%,下降了43个百分点,助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022-09-27 10:15:17

刘昌亚:

  校外培训治理取得明显成效。90%以上的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学校课后服务基本实现“5+2”全覆盖,有92%以上的学生自愿参加了课后服务,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强化。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明显加快。《职业教育法》首次修订,明确类型教育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职三年扩招413万人,2021年高职(专科)招生达到552.6万人,是十年前的1.8倍。全国职业学校开设1300余个专业和12余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
  高层次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2021年全国共有在学研究生333.2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近一倍,其中,在学博士研究生50.9万人;“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学研究生195.4万人,占全国的58.7%。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强基计划”累计招收1.8万余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累计吸引1万余名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
2022-09-27 10:16:47

刘昌亚:

  第四,教育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十年来,教育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频共振,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日益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
2022-09-27 10:17:02

刘昌亚:

  源源不断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中高职学校,这里面不含技工学校,十年来累计培养毕业生7900余万人,为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供给了70%以上的新增从业人员。普通、职业高等学校十年来累计培养了高素质专业人才7700多万人,持续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形成了布局清晰、层次合理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重大科技成果。
  有关情况一会儿朝滋司长还会给大家详细介绍。
2022-09-27 10:18:23

刘昌亚:

  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支持设立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各类研究项目3.6万余项,布局建设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51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30个,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共评选出获奖成果3277项。高校牵头建设了38%的国家高端智库,承担了90%以上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教育部直属高校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生力军。前一段时间我专门给大家报告了有关情况。各校累计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44.4亿元,帮助引进企业663个,引入企业实际投资额151.6亿元。累计培训教师11.64万人次,累计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77.8万人,帮助制定规划类项目1352项,落地实施科研项目1949项。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全国普通话普及率从70%提高到了80.7%,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的比例已经超过了95%,文盲率下降至2.7%,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重要贡献。
2022-09-27 10:19:49

刘昌亚:

  第五,教育条件保障达到新水平。
  十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先规划、优先投入、优先配置资源,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关心最支持的事业。
2022-09-27 10:20:05

刘昌亚: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连续十年保持在4%以上,教育成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的第一大支出。有关情况一会儿郭鹏司长会给大家作详细介绍。
  学校校舍条件明显改善。十年来,幼儿园生均校舍面积从5.8平方米增至10.2平方米,生均活动室面积从2.4平方米增至4平方米。义务教育学校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从3.7平方米增至5.1平方米,生均室内体育用房及运动场面积从7.3平方米增至8.2平方米。通过实施“全面改薄”等一系列工程项目,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改观,中西部农村地区“最好最安全的建筑在学校”得到群众的公认。
2022-09-27 10:21:55

刘昌亚:

  教学设备配备达标快速提升。2021年普通中小学五项设施设备配备达标率超过了90%,这里面包括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体育器械、音乐器材、美术器材、小学的数学自然实验仪器和中学的理科实验仪器。从生均仪器设备值来看,义务教育学校2285元,是十年前的3.1倍;普通高中4968元,是十年前的2.3倍;中等职业学校8082元,是十年前的2.6倍,普通、职业高校17091元,是十年前的1.7倍。
  学校信息化配置水平显著提高。2021年全国义务教育学校互联网接入率接近100%;义务教育学校多媒体教室比例超过70%,较十年前提高了30个百分点以上。全国小学、初中每百名学生拥有数字终端数分别为14.9台、21台,较十年前增加了8.4台和10.6台。
2022-09-27 10:22:59

刘昌亚:

  第六,教师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
  十年来,教育系统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2-09-27 10:23:23

刘昌亚:

  教师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844.4万人,比2012年增长了26.2%。长期以来教师数量不足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推进师范生公费教育,在部属师范大学示范带动下,全国28个省份实行地方院校师范生公费教育,每年约有5万名高校毕业生到乡村中小学任教。“国培计划”实施以来,中央财政投入超过200亿元,培训教师校长超过1800万人次。“特岗计划”累计招聘103万名教师,覆盖了中西部的22个省份、1000多个县、3万多所乡村学校,有力支撑了中西部农村地区教育。

2022-09-27 10:24:56

刘昌亚:

  教师素质显著提升。2021年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专任教师中受过专业教育的比例均超过85%,比2012年分别提高24.2和39.1个百分点。小学、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比分别为70.3%、90.1%,比2012年分别提高37.7个百分点和18.4个百分点。普通高中专任教师研究生学历占比从2012年的5%提高至2021年的12.4%。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已经超过一半,普通、职业高校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位教师占比达到77.5%,比2012年提高了15.1个百分点;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分别为42.4万人和13.2万人,比2012年分别增长了19.5万人和6.3万人。

2022-09-27 10:25:43

刘昌亚:

  第七,教育对外开放呈现新格局。
  十年来,教育系统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推动中国教育以更加开放自信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请看下面这样一组主要数据。
2022-09-27 10:26:03

刘昌亚:

  2021学年在册国际学生来自195个国家和地区,学历教育学生占比达76%,比2012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
  同181个建交国普遍开展了教育合作与交流;
  与5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
  在国(境)外建设了25个鲁班工坊;
  与教科文组织合作在华设立了10个二类中心;
  设立了12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和姊妹大学网络;
  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共举办37场会议,签署了300多项合作协议,达成了近3000项具体合作成果;
  76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2022-09-27 10:27:38

刘昌亚:

  回首十年,中国教育取得辉煌成就。面向未来,中国教育踏上新的征程。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目标要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谢谢。
2022-09-27 10:28:25

续梅:

  感谢刘昌亚司长。下面请郭鹏司长介绍优先保障教育投入的有关情况。

2022-09-27 10:29:45

教育部财务司司长郭鹏介绍“数说教育这十年•优先保障教育投入情况”。(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张珏瑛/摄)

郭鹏: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新时代教育投入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主要概括为“四个更加”: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二是优先保障教育投入的战略部署更加有力,三是无论财政状况如何、确保教育经费逐年只增不减的战略决心更加坚定,四是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一般不低于4%的战略目标更加明确。
2022-09-27 10:30:10

郭鹏:

  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共同努力下,在财政、发展改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各部门大力支持下,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连续10年保持在4%以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是很大的一件事”。李克强总理也指出,“这是很不容易的”。4%成果的持续巩固,有力推动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体制的巩固完善,有力支撑了我国举办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有力推动了我国教育现代化总体发展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
2022-09-27 10:31:08

郭鹏:

  一看比例,更要看基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4%,这是我国在2012年首次实现、又连续10年巩固的一个目标。这十年,尤其是疫情以来的近几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逐年加大、财政收支矛盾非常突出,但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始终坚持逐年只增不减。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十年累计支出33.5万亿元,年均增长9.4%,高于同期GDP年均名义增幅(8.9%)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幅(6.9%)。尽管这一比例不同年份有高有低,但始终没有低于4%。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4%带动教育投入基数持续加大。不管是总投入,还是财政性、一般公共预算、非财政等渠道用于教育的钱,十年都翻了一番。

2022-09-27 10:32:02

郭鹏:

  概括起来是“四个翻番”:第一个翻番是“总投入”。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2011年是2.4万亿元,2021年达到5.8万亿元,是2011年的2.4倍,年均增长9.3%。第二个翻番是“财政性”。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2011年不到2万亿元,2021年达到4.6万亿元,是2011年的2.5倍,年均增长9.4%。第三个翻番是“一般公共预算”。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2011年是1.6万亿元,2021年达到3.7万亿元,是2011年的2.3倍,年均增长8.8%。第四个翻番是“非财政性”。全国非财政性教育经费,2011年只有不到6000亿元,2021年达到1.2万亿元,是2011年的2.3倍,年均增长8.6%。

2022-09-27 10:33:18

郭鹏:

  二看基数,更要看格局。经过十年的努力,教育投入基数的基本格局是:总投入超过5万亿元,接近6万亿元;财政性超过4万亿元,接近5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超过3万亿元,接近4万亿元;非财政性超过1万亿元。基数大了,意味着保障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厚实了。也可以说,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教育的“家底”也是一个小康的“家底”。这个“家底”,概括起来是“三个80%”。第一个“80%”。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中,80%来自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政府投入是教育经费的第一大来源渠道。第二个“80%”。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中,80%来自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教育成为一般公共预算的第一大支出。第三个“80%”。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中,80%来自地方。地方政府是教育支出的第一大主体。可以说,十年来,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2022-09-27 10:34:44

郭鹏:

  三看总量,更要看生均。在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实现翻番的同时,生均经费水平同样实现历史性跨越,生均财政保障水平大幅提高。2021年全国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幼儿园9506元、普通小学12381元、普通初中17772元、普通高中18809元、中职学校17095元、普通高等学校22586元,分别是2011年的3.3倍、2.2倍、2.4倍、2.5倍、2.1倍、1.5倍。其中,幼儿园年均增长12.6%,在各教育阶段中增幅最高、增速最快;普通小学年均增长8.3%;普通初中年均增长8.9%;普通高中年均增长9.8%,增幅仅次于幼儿园,支出水平仅次于普通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年均增长7.9%;普通高校尽管年均增速最低、为4.1%,但支出水平最高,超过2万元。

2022-09-27 10:35:27

郭鹏:

  四看增量,更要看结构。这十年教育投入,仅增量就有3万亿元,平均每年增加3000亿元。这些钱都用到了哪里?我们始终坚持结构合理就是最大的效益,进一步调整优化了教育经费使用结构。总体上,是“三个一半以上”:各级教育中,一半以上用于义务教育;各项支出中,一半以上用于教师工资待遇;各个地区间,一半以上用于中西部地区。具体来说,教育经费特别是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使用,始终坚持“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原则,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新增财政教育资金更多向薄弱环节、贫困地区倾斜,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2022-09-27 10:36:54

郭鹏:

  一是把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优先保障。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用于义务教育的经费,2021年达到2.3万亿元,年均增长8.9%;十年来,占比始终保持在一半以上,在各级教育中比重最大,有力推动了城乡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入优质均衡发展阶段。二是把学前教育作为“短中之短”优先补齐。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学前教育的经费,2021年达到2700亿元,年均增长20.6%,在各级教育中增长最快;占比达到5.9%,比2011年的2.2%提高了3.7个百分点,有力推动了学前教育从普及发展迈向普惠发展阶段。

2022-09-27 10:37:33

郭鹏:

  三是把“三区三州”等原深度贫困地区作为“坚中之坚”优先支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中西部地区的经费,占到50%以上。中央对地方教育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中西部地区的经费,占到80%以上。特别是新增教育经费优先支持实施教育脱贫攻坚行动,原“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均增速达到12.2%,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有力助推了“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四是把“建档立卡”等深度贫困学生作为“困中之困”优先资助。十年来,学生资助政策和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所有学段、所有公办民办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个全覆盖”。全国学生资助金额累计超过2万亿元,年资助金额从2012年的1322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668亿元,翻了一番。各级教育阶段的“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得到优先资助,保证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2022-09-27 10:38:51

郭鹏:

  五是把教师工资待遇作为“本中之本”优先落实。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确保学校正常运转、设备购置、校舍建设、学生资助的同时,坚持把改善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作为财政教育支出的本中之本优先保障,坚持把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作为贯彻“不低于公务员”法定要求的重中之重优先落实。在各项支出中,用于教职工人员支出的占比最高,2021年达到61.6%,比2011年提高12.9个百分点,提高幅度最大;年均增长12.1%,显著高于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平均增速,教育经费支出重点逐步从投资于物转向更多投资于人。

2022-09-27 10:39:35

郭鹏: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先保障教育投入的决策部署,不断完善教育投入同GDP同步增长机制,充分发挥教育投入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保发展、推改革、促公平、提质量政策导向作用,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谢谢大家。
2022-09-27 10:40:19

续梅:

  感谢郭鹏司长。下面请雷朝滋司长介绍高校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
2022-09-27 10:41:46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介绍“数说教育这十年•高校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情况”。(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张珏瑛/摄)

雷朝滋:

  各位记者朋友,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高校科技创新的关心和支持。刚才刘昌亚司长提到,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重大科技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十年来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一流大学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高校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2-09-27 10:42:03

雷朝滋: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部一以贯之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把服务国家作为高校科技工作的最高追求,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的独特优势,组织广大师生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国之大者”,不断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2022-09-27 10:43:37

雷朝滋:

  十年来,教育部先后组织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行动”“基础研究珠峰计划”等一批重大战略行动和乡村振兴、“一带一路”、人工智能、碳中和、区块链等一系列科技创新专项计划。组织高校建设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动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成建制、体系化建设了68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448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了层次清晰、结构合理、支撑有力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高校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稳步提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22-09-27 10:44:27

雷朝滋:

  第一,有力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必须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十年来,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的国家科技三大奖累计突破1000项。从数量上讲,过去十年里高校获得了一半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从质量上讲,高校获得了十年来60%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90%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是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2022-09-27 10:45:41

雷朝滋:

  高校科技创新成果服务民生需求,持续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添砖加瓦”。例如,北京大学在全球首创胚胎着床前遗传学诊断系列新方法,攻克“出生缺陷”重大生殖健康难题,为我国数百万家庭带来了孕育健康新生命的希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高校广大科研工作者第一时间投入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研发出我国首款获批上市的抗新冠病毒抗体药物、首款抗新冠病毒口服药物,并且在新冠病毒疫苗和检测产品研发方面贡献突出。中国农业大学发明的小麦耐热分子育种技术,缩短了育种周期2-3年,提高了育种效率20%,培育的小麦耐热新品种累计推广6千多万亩;培育的“农大778”等系列玉米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5千万亩,增产100多亿斤,为农民增收100多亿元,高校科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2-09-27 10:46:09

雷朝滋:

  每一次重大科技的突破,都是催生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机遇。例如,由清华大学牵头设计,与中核集团、中国华能等央企联手打造的全球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于2021年成功并网发电,推动我国高温气冷堆从“样品”变为“产品”,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第四代核能技术的国家之一。“祝融”登陆火星、“北斗”成功组网、月球首次采样、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C919大飞机交付在即,在一系列大国工程中,高校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自觉履行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2022-09-27 10:47:30

雷朝滋:

  第二,自主培养大批科技创新人才。
  高校是人才培养和集聚的主阵地,也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双重使命。教育部持续深化科教融合,强化科研育人,高校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群体稳步壮大。十年来,高校新增两院院士350多位,近三次新增的两院院士,高校占比都超过了50%;新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超过1500人,高校集聚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总数的近70%。据调查统计,2021年,高校参与理工农医类研究与发展项目的研究生超过100万人,比2012年翻了一番。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十年来,高校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了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提供了源头活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蓄了重要力量。
2022-09-27 10:48:52

雷朝滋:

  第三,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动力。十年来,高校专利转让及许可合同数量突破6.5万项,专利转化金额从8.2亿元增长到88.9亿元,增幅接近十倍。决定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的两个关键因素,科技成果本身的质量是内因,政策激励措施是外因。近年来,教育部结合高校实际,从内外两大因素着手,一方面提升成果质量,强化科技成果源头供给,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等部门,研究制定了《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率先调整专利资助奖励政策,推动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落地,扭转高校专利“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实施”的不良导向;另一方面加大政策激励,采取多种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成果转化奖励力度,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目前,高校普遍将奖励比例提高至70%,部分高校奖励比例达到90%以上,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022-09-27 10:49:04

雷朝滋:

  例如,四川大学研发创制一类麻醉新药10余种,其中3个已获得新药证书上市,5个获临床批件,正在进行临床研究,麻醉新药发明专利转化金额达到8.37亿元。上海交通大学牵头设计天鲸号等大型绞吸挖泥船60余艘,年挖泥量超过10亿立方米,年产值超过百亿人民币,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从“被封锁”到“出口管制”的历史性跨越。十年来,高校科技成果供给质量和转化效率显著提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2-09-27 10:50:23

雷朝滋:

  第四,积极服务区域创新发展战略。
  高校是区域发展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更是区域发展的创新源头和动力引擎。十年来,教育部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同布局建设了229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加强与行业产业龙头企业和地方政府深度合作,为产业和区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高校全面服务和深度融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力支撑成渝地区、武汉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十年来坚持深耕光电领域,和相关龙头企业建立25个联合实验室,逐步建立起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突破、到成果转化应用的国家科技基地集群优势,先后有130家高新技术企业由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应运而生,支撑中国光谷“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突破6千亿大关,正努力向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十年来,广大高校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学科人才优势,通过创新引领,强化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科技资源聚集,助力打造区域创新增长极。
2022-09-27 10:51:11

雷朝滋: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重大成果接连涌现,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作出了重要贡献。上个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就推动高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出了新的部署。下一步,教育部将在持续推进高校开展高层次、高质量自由探索的同时,加强有组织的科研攻关,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2022-09-27 10:52:56

续梅:

  感谢雷朝滋司长。最后,我们请瞿振元会长点评这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效。

2022-09-27 10:53:22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瞿振元点评从数据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张珏瑛/摄)

瞿振元: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在这里见到新老朋友,真的是非常高兴的一件事情。刚才,三位司长用数据说话,以客观数据展示十年教育,成就巨大,真切地说明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用数据说话,透过数据看发展、看成就、看趋势,更加直观也更具有公信力。我曾经长期工作在教育一线,也长期参与教育宏观管理和研究。从亲历者和见证者的视角,深切地感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目标,十年来我们一直追随这个目标,所取得的成就是非常显著的,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多了、教育获得感增加了;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了、科研贡献更大了;我国教育的视野开阔了、国际影响力提升了。

2022-09-27 10:54:45

瞿振元: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教育系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促进教育公平,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砥砺前行共同奋斗的结果。我想,这也包括媒体朋友们客观真实的报道,反映教育实实在在变化的动态情况,为教育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所以你们的贡献也是非常重要的。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看,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成功经验:
2022-09-27 10:55:17

瞿振元:

  一是优先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在这个“决定性意义”上突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现实必要,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又一大进步。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数十次到学校考察调研,亲自给学生、教师回信,给有关活动致信指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连续十年保持在4%以上;中央深改委多次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制订出台多份新中国教育领域的第一份或最高规格文件等,都从不同方面保障了教育战略地位的落实。

2022-09-27 10:56:54

瞿振元:

  二是顶层设计。十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始终在国家、区域和专项规划蓝图指引下推进,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例如国家五年规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脱贫攻坚规划等,从教育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科学谋划教育改革发展战略方向、空间布局和要素配置,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统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和公平,充分发挥了规划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导向作用,形成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落实规划的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使规划成为中国特色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政策工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

2022-09-27 10:57:17

瞿振元:

  三是重点突破。从实际出发,瞄准教育改革主攻方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结合,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进步。一系列动真碰硬的改革有新突破。例如,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全力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坚定不移推进“双减”等等;一批开拓创新的改革引领新格局。例如,将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推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启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国家急需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等;一些长期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破解。例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动教育评价改革、深化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突破和持续深化,促进了教育公平迈出新步伐、质量提升取得新进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都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2022-09-27 10:58:36

瞿振元:

  四是开放合作。十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要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的要求,坚持把中国教育作为一个开放体系来建设。十年来,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和疫情的严重冲击下,教育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合作仍然稳步推进,而且更加注重开放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特别是,召开全国教育外事工作会议,印发《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在优化布局、建设开放高地、共建“一带一路”、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等方面不断推进,推动我国教育以更加开放自信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2022-09-27 10:59:06

瞿振元:

  十年来的教育改革创新,数据记载了历史,展示了成就;同时数据也揭示了现状,亮出了短板。我们的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面向未来,教育事业走上新征程、面对新使命,新的数据将记录教育新发展、新的数据也必将见证教育新辉煌!
  谢谢大家!
2022-09-27 11:00:07

续梅:

  感谢瞿振元会长,几位嘉宾的介绍就到这里,下面我们进入答问环节。

2022-09-27 11:01:24

经济日报记者提问。(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张珏瑛/摄)

经济日报记者:

  刚才两位司长都提到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4%。尤其是疫情这几年,我国的经济下行压力逐年加大,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但是投入还是逐年只增不减。想请问一下郭司长,咱们的投入水平在国际上是一个什么水平?谢谢。

2022-09-27 11:02:44

郭鹏:

  感谢您对教育投入的关心。应该说,4%这一比例并不高,十年平均下来是4.13%,与世界平均4.3%和OECD国家平均4.9%的水平相比,我们还有一定差距,只能说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这也是与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国家财力状况相适应的投入水平。看投入水平,更要看国情、看背景、看成效。对此,我用三句话来概括。第一句话,我国是在财政收入占GDP比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情况下,达到了世界平均的财政教育投入水平。根据国际经验数据,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的高低,与财政收入占GDP比例直接相关。一般来说,当一国财政收入占GDP比例在30%-40%时,这一比例才有可能达到4%以上。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例长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2年首次实现4%目标时还不到30%。特别是“十三五”时期,经济下行压力逐年加大,加上新冠疫情影响,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例不升反降。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能够连续十年保住4%这一底线,用李克强总理的话说,“这是很不容易的”。
2022-09-27 11:03:39

郭鹏:

  第二句话,我国是用世界平均水平的财政教育投入强度,支撑着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我国在校生2.9亿人,教职工1800万人,加起来的教育人口规模,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过去,我们通常用“穷国办大教育”来形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投入状况。这十年,随着4%目标的实现和巩固,财政教育投入每年4万多亿元,比2011年翻了一番,是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的近500倍。可以说,我国已经迈入了“大国办强教育”的历史阶段。

2022-09-27 11:04:57

郭鹏:

  第三句话,我国充分发挥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优势,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2021年9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宣布“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这主要得益于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优势,也得益于我国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优势。我们正是通过充分发挥体制制度优势,在4%的带动下,不断扩大教育经费总量,逐步满足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需求。
  谢谢。
2022-09-27 11:05:25

新华网记者提问。(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张珏瑛/摄)

新华网记者:

  刚刚雷司长提到,近期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就推动高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做出部署,想请您介绍一下如何理解和落实这个《若干意见》。谢谢。

2022-09-27 11:06:38

雷朝滋:

  感谢记者的提问。近期教育部印发了《若干意见》,上周又专门召开了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座谈推进会,对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做出总体部署,明确了根本目标、推进思路和重点举措。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就是要把过去“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变成“国家需要什么就干什么”,把高校真正组织起来,做成事、做成大事,为科技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要牢牢把握服务国家需求这一根本目标。服务国家需求既是新时代党中央对高校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做法。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就是推动高校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最高追求、作为根本目标,在持续开展高水平自由探索的基础上,加快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变革,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解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最紧迫需求,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2022-09-27 11:07:25

雷朝滋:

  第二,要准确把握三个结合的推进思路。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关键是统筹推进三个结合。一是要把加强有组织科研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相结合。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是新形势下应对国际挑战、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抓手,有组织科研是高校科技创新实现建制化、成体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形式,加强有组织科研是高校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必然选择。二是要把加强有组织科研与推进“双一流”建设相结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科技创新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方面,要把加强有组织科研作为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举措,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在服务国家中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三是要把加强有组织科研与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相结合。加强有组织科研,要以问题和需求为牵引,以重大任务为驱动,带动科研评价机制改革、资源配置方式创新和科研组织模式变革,最大限度释放人才合力、激发创新潜力、提升创新效能,推动新时代高校科技创新取得更大成效。

2022-09-27 11:08:26

雷朝滋:

  第三,要扎实推进落实重点举措。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快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新建布局和国家工程中心高质量建设,支持高校牵头和参与国家实验室和区域实验室建设。二是加快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重大突破。启动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建设,持续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加快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三是加快国家战略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实施“有组织攻关重大项目培育计划”,布局建设集成攻关大平台,实施“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计划。

2022-09-27 11:09:54

雷朝滋:

  四是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启动实施“百校千项”高价值专利转化行动、“百校千城”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试点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五是提升区域高校协同创新能力,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围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强化部省协同,加强教育部创新平台和高水平科研机构建设。六是推动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依托重大科研平台组织实施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工程,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推进专职科研队伍建设。七是推进科教融合、产教协同,培育高质量创新人才。八是推进高水平国际合作交流。布局建设一批一流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平台,鼓励支持高校培育、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九是推进科研评价机制改革,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学风作风建设。
  谢谢。
2022-09-27 11:10:08

人民日报记者提问。(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张珏瑛/摄)

人民日报记者:

  我想了解更多的关于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的相关内容。因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请问教育部在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方面采取了哪些重要的措施?谢谢。

2022-09-27 11:11:50

刘昌亚:

  感谢您的提问。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确非常重要。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围绕着高层次人才的自主培养,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于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我们的理解大致有几个方面:
  第一,在规模上不断扩大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的规模。前面我给各位也介绍过了,十年来高等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十年来本科教育,包括职教本科,在校生规模已经达到1906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479万人,这个规模是比较大的。在研究生层次,在校生规模达到333.2万人,比2012年增加了近1倍。其中,博士研究生已经达到了50.9万人,近几年增加速度比较快。
2022-09-27 11:12:50

刘昌亚:

  第二,中国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更加完善。十年来,共有265种新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目前本科专业目录771种,这是从本科专业目录的角度说。从学科目录角度讲,形成了涵盖14个学科门类,113个一级学科、47个专业学位类别的学科专业目录,覆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新增交叉学科门类,对交叉学科发展作出制度性安排,200多个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了700多个交叉学科点。

2022-09-27 11:13:41

刘昌亚:

  第三,人才培养类型结构也在不断得到优化。过去学术学位比较多,培养的人才规模也比较大,从“十三五”到“十四五”,不断加大对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力度。目前,从硕士研究生的层次来看,专业学位招生比例已经超过60%;正在加大力度推进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招生比例达到14.4%。

2022-09-27 11:14:56

刘昌亚:

  第四,从整个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来讲,也在不断深化。大家都知道,“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以及“强基计划”,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目前涉及大约70多所学校,设立了将近300个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强基计划”,大家可能也都很清楚,主要是在传统的,比如数理化生,以及在哲学、历史和古文字学这些学科上进一步培养拔尖人才,有将近4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已经在实施“强基计划”,这些都会为基础学科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此外,我们还在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上布点了许多项目,对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在不同学科和学校进行布点。

2022-09-27 11:15:47

刘昌亚:

  第五,刚才雷司长给大家介绍的,就是现在科教怎么进行融合,怎样进行有组织的科研,这是培养高层次人才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到底哪个层次的学生进入到科研领域里面更好,是研究生合适还是到本科后期更合适,使他能够进入到重大项目领域,带着项目来搞研究,带着项目学习知识,带着项目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这方面雷司长介绍得比较多,刚才也说得比较详细和具体。高层次人才培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我也不可能一口气说那么全面,但从逻辑层次上来讲,目前看,教育部党组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上,还是采取了比较成体系化的举措,加强高层次人才的自主培养,增强我们国家的竞争力,对于将来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民族复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谢谢。
2022-09-27 11:16:47

续梅:

  感谢刚才记者朋友的提问和嘉宾的回答。在最后一场“教育这十年”新闻发布会即将结束之际,我也简单向各位介绍一组关于这个系列发布采访活动的小数据。

2022-09-27 11:17:50

续梅:

  从今年4月底开始,我们历时五个多月,教育部以“教育这十年”为主题,连续组织了14场发布采访活动,加上今天是15场,先后围绕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教育主题,通过一场“云”发布、再加一路“云”采访,这样“1+1”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向社会各界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教育面貌正在发生的格局性变化。我们先后和江苏、陕西、广东、湖北、山东、广西、上海、云南、河南、浙江、福建、香港、澳门等13个地方连线,近百位教育部司局长、地方教育部门负责人、学校校长和权威专家联袂出席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组织通过实地或者是“云”方式赴近50个采访点深入采访一线的师生、校长、家长、厅局长等等。

2022-09-27 11:18:14

续梅:

  各位记者朋友高度关注此次系列发布采访活动,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据我们不完全统计,各媒体有近600人次参加了发布会和采访团,采写刊播报道及转载超过7万篇次,诸如全国幼儿园十年增长近八成、义务教育阶段长期存在的辍学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1.4%、我国已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普及化阶段、我国专任教师总量增至1844万人、十年来全国累计资助学生近13亿人次等这样一批教育话题,受到了舆论的广泛关注。

2022-09-27 11:19:38

续梅:

  通过大家的报道,让全社会能够更加了解、理解和支持教育,形成共同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所以在此,我也向各位记者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国庆假期即将到来,在此也预祝各位节日快乐、身体健康、一切顺利!也衷心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生日快乐、繁荣昌盛!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开到这里,谢谢各位。

  (结束)

2022-09-27 11:20:20